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大明公务员> 第一百六十五章耿炳文之死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六十五章耿炳文之死(3 / 4)

简单的事情。

不过所谓的亲密关系,也不过是劝降的敲门砖而已。真正要劝降是要天下形势的变化,与朝廷手中的筹码与开价的。

不过,何夕早就下令,所有劝降都不可能开什么高价格。

一般来说都是保留原职,将功折罪而已。

不过,即便何夕在这上面并不积极,但是在形势越发有利于北京的时候,很多人的心思也都动摇了。

其中包括赵庸。

要让赵庸动摇并不容易。

作为韩国公一系推到前线的将领,在朝廷是有人的。他的家人也都在南京。这些人在有利的情况下,都是他的支持。而今却都是他负担。

他投降的话,就要面对家眷处死,还有与韩国公一系的其他将领结仇。

这种仇不是国仇,而是私仇。

其实到了这个地步,对于南京能够坚持多久,山西能够坚持多久这一件事情,韩国公一系上上下下都有思考,也有议论。

韩国公一系内部,他们都觉得,在北京不可能有他们的位置,当初杀蓝玉的时候,他们也没有少出力。几乎不可能被北边原谅了。

能坚持就坚持。即便坚持不住了,也要在有统一协调的意见,将来也好互相提携。

毕竟,他们当初都是洪武一朝的失意人物,只要失去了权力,此刻重新得到,才会知道权力是多可贵的。

他们拼命想要保住。

赵庸投降容易,他一投降,对南京韩国公一系就是一个重大的打击。

这才是问题所在。

这就很对不起南京的老兄弟们了。

所以南京韩国公那边,其实让他找准时机放弃山西,退入河南,留的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
只是,朱允炆太爱面子,他才不肯下这样的命令。

赵庸只能做不能说。

只是赵庸也要为自己着想。

如果说赵庸这几年最大的感觉是什么?

是老了。

在洪武年间,他是一点也不觉得老。他被朱元璋压制的时候,他天天想的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