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新顺1730> 第一一一章 死与复仇(十一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一一章 死与复仇(十一)(2 / 6)

其余人也都纷纷点头,道:“是的,就是这次。”

那一次,李欗当然也在。

回忆起来,众人回头看看战场,纷纷吐出一口气,似乎在纪念着一个时代的逝去。

既是他们曾经一起在威海训练的年轻时候的日子,自己的青春时代。

也是看到战场上这一幕,想到了当初刘钰关于“时代在不断变化”的那番话,虽然只是战术意义上的“时代在变”,可与当初的那番话对应一下,却能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。

当时在威海。

刘钰只是在拿到研制出来的木托子弹膛线枪后,转述了一下恩格斯对布伦海姆之战的评价——毕竟,那是个能负责编写大百科全书上的军事条目的强人,老恩的评价,自是相当到位的。

【这次会战从战术观点来看具有特殊的意义。】

【它极其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战术同现代战术之间的巨大差别。同一种情况,即两翼前有两个居民点, 这在今天会被认为是防御阵地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, 而对于十八世纪的军队却成了失败的原因。】

【在当时,步兵完全不适于进行具有明显的非正规性质的散兵战,而在今天,散兵战却能使精锐部队防守的砖石房屋居民点成为几乎不可攻克的。】

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散兵战术、线列战术,在面对相同的战场、相同的环境下,完全不同的情况。

大顺在直布罗陀的这一仗,实际上也算是对恩格斯这番评价的实体展示:

线列兵时代,和散兵时代,其防御战术、防御体系、壕沟战术,是有代差的。

大顺的散兵,少量的散兵,在壕沟、环形工事、砖石据点防御中,顶住了以线列战术攻击的数倍英军。

直布罗陀之战,从双方伤亡来看,并不算一场大战。

但东西方的战术体系,在此交汇,真正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,包括已经自杀的约翰·莫当特,都已经看出来了一些问题。

旧时代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