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李佑的大唐> 第四百五三章 与民争利 重蹈覆辙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五三章 与民争利 重蹈覆辙(3 / 5)

崇祯皇帝了。

由于在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听了太多关于魏忠贤和阉党的坏话(而实际上,阉党对官员们确实很糟糕,但是他们对商人征税大大地减轻了农民得到压力),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想办法除掉了魏忠贤,而且大力提拔当时的“正人君子”东林党人。东林书院在门前写了一副对子叫做: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”

以此标榜他们的正人君子风范。然而“正人君子”们最关心的事情不是什么“国事天下事”,他们只关心自己家里的商、矿收入,所以他们一上台就让把魏忠贤再一次征收起来的商税和矿税禁止,以达到“不与民争利”的作用。

然而国库的钱不够了,前线还要打仗,钱从哪里来呢?

当然是从农民身上来了!

于是他们就给那些饥一顿、饱一顿的农民加税,那么问题来了,农民算不算“民”呢?给农民加税算不算“与民争利”呢?

在东林党的眼中,农民肯定是不算“民”的,只有能给他们的腰包提供白花花的银子的“民”才算是真正的“民”,农民天天种那几亩地,又不能为他们挣钱,怎么能够算“民”呢?

亚圣孟子曾经也说过:“为政不难,无获罪于巨室”,意思是治理国家很简单,只要你不得罪那些大家族就好了,有他们的支持你就可以无往而不利。

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更是如此,只要他们替各自的家族发声,他们就可以在官场上稳如泰山。哪怕是偶尔被罢官了,过不久又会有人把你举荐上去。

这样农民就成了大明朝唯一不算“民”的人民了。在陕北地区,本身土地贫瘠,加上当时的气候反常,连年旱灾,粮食几乎绝收,而当时朝廷又对唯一还能给老百姓一点儿收入的驿站进行裁员,卖儿鬻女还不能够活下去的农民,被逼上梁山,只能随着李自成揭竿而起。一时间天下风起云涌,善良的崇祯在这时候还坚持“贼亦赤子”。

可是赤子们活不下去,也是要“弑君”的!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