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奋斗在大明> 第六十五章 讲学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十五章 讲学(2 / 4)

代学问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。汉代就是古文经,今文经,唐宋儒学也是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。也就是说,之前的儒学,都是要面对经学,在儒家框架之中,找出自己的依据,但是到了明代却不一样了。明儒明显的有抛弃经学的倾向,更多欧是立题目,衍生出自己的研究,而并非一要在经学之中找出自己的依据。当然了,如果有也不仿找一找。

王阳明心学就是如此。

王阳明立下的大题目,就是良知,之后一切在这个概念之上衍申的。

甚至王阳明之后的弟子们,他们走的甚至比王阳明还要远,王阳明好歹是从《大学》之中的格物作为题眼开始的。但是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些已经不在乎六经是什么东西了。

所以,周梦臣的学说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。

这也是周梦臣儒学修养,越来越深才渐渐明白的。周梦臣这个大儒身份来得如此容易,其实是时代不同,对大儒的要求不同。周梦臣能在自己立的题目之下,自与其说,又与其他大儒学问有钱牵连,那自然是大儒了。

如果周梦臣到了清代。想要得一个大儒身份,即便不将所有古籍倒背如流,最少也要将儒家典籍倒背如流,还要指出不同版本,不同批注之间的差异与问题。

毕竟清代因为文字狱的原因,早就不敢搞什么学术创新,大家都要去翻故纸堆。要想翻得好,翻得妙,那真是要下死功夫的。

周梦臣洋洋洒洒讲了一个上午。周围关学弟子也都用心听课。

然后到了中午休息一会。避开日头。

再次开始。

还是周梦臣主讲,不过,这个时候,周梦臣就不讲了,要听学生们的提问。

事先周梦臣就拿了一大把纸条,上面写着学子们一个个问题。

周梦臣规整了一下,先解答一些没有听明白的问题。《小学问》这一本书并不厚,更多是概念性的东西,还有不少纯逻辑的推导,是比较难懂的,倒不是周梦臣不想写得多一点,奈何大家都是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