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晚唐浮生> 第四十一章 拓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一章 拓跋(1 / 6)

拓跋彝敏、彝超兄弟二人正在奋力收割着地里的农作物。

时已五月中,去年秋天种下的越冬小麦已然到了收获的季节。

他俩笨手笨脚的,一上午也没割几行。邻人刘三实在看不下去了,主动提出帮忙,条件是以部分收获的粮食或干脆支付钱帛作为代价。

兄弟俩大喜,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。

他们真不缺钱。

父亲拓跋仁福莫名其妙失踪,好在家人没受到牵连,只被没收了家产。似乎过了这么些年,有些事已经澹了,大夏圣人并不打算追究——这么一想,父亲跑得可太傻了。

在阿翁(拓跋思敬)的安排下,拓跋氏全家十余口人迁移到了岐州天兴县,利用官面上的老关系,买了一块公地,大约一顷有余,耕作了起来。

买地的钱都是阿翁出的。但阿翁在去年过世了,给他们分了不少家产,至少在天兴县厚福乡这一片,拓跋氏是首屈一指的大户。

大户也得自己种地,因为找不到佃农。北边邠宁、泾原两地曾经茫茫多的吐蕃人、羌人、党项人,要么自己分了地,要么不知道被迁移到哪去了,如今竟然难以找到佃户,实在愁人。

再加上邻人们也对拓跋家购买公地很是气愤,人就更难找了。

所谓公地,就是字面意思,属于官府手中未分配出去的土地。

公地的用处很多,以前唐为例,一部分公地就作为“职分田”来给官员发补贴,即这块地的全部或部分收入,发给对应的官员。官员离任后不再享受这个待遇,换下一个人。

驿站的驿田也是公地的一种。驿田收入归驿站,作为朝廷补贴的一部分,驿将离任后,自然也就无法支配这部分收入了。

除此之外,祭田、草场、山林、皇陵、禁苑、行宫等,都算公地,名目还是很多的。

公地的管理不严格,此时人少地多,也找不到足够的人去耕种,因此大部分都荒着。

周边百姓自然不会眼睁睁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