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大唐再起> 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(1 / 4)

神武元年的进士们为即将到来的下放而奔波劳累,着实是辛苦。

说实在的,若不是没有选择,大部分的进士绝对愿意留在长沙府,而不愿意去往地方任职。

或者说,在唐朝,以及整个五代时期,大批的钱粮输送到了京城,经济繁华,而其他地方,也是军阀混战,藩镇割据,百姓和官吏们更愿意待在京城,至少安全些,繁华些。

如同东京汴梁,被劫掠了一次又一次,但由于运河的四通八达,很快就吸全国血而复苏,所以百官们情愿待在京城低官,也不愿去地方任高官。

北宋时,甚至有的官吏为了留在京城,不惜杀害父母。

扬一益二,已经虚妄了。

安史之后,朝廷对于地方控制变弱,有才华的人都想留在京城或畿内为职,稍远点地方都不愿意前去。

当官的,开始嫌贫爱富了。

时至今日,许多县的县令只知吃喝玩乐,亦或者由流外胥吏充当,征敛刻剥百姓,偏远地区的更是大批缺员,导致朝廷控制力不足。

比如,南汉,好几年才录取十几个进士,要么是宰相,要么是高官,地方官吏谁担任?

一者为胥吏,他们世代盘踞地方,盘根错节,势力极大。

二者,门荫举荐,高官的亲朋好友,门客族人,充斥地方,有背景,有资源,他们反而是最多的。

当然,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也是有的。

罢免他们,李嘉毫不迟疑,即使让地方停滞也在所不惜。

此时不同明清时代,科举还不是主流。

让通过科举,知晓忠义,有文化的通经义的进士们,去到地方,虽然贪墨是免不了的,当然要比这群人相对好得多,多多少少还是能做点事的。

哪怕十中有一,也是不无裨益。

县令,自古就有百里侯之称,他们才是真正的亲民官,进士们本就是外来者,他们行事无所顾忌,直接听命于朝廷,对于地方而言,是一种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