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晚清帝国风云3·火烧圆明园> 三千里外觅封侯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三千里外觅封侯(1 / 3)

李鸿章早年与人谈论今后志向,曾经说:“我希望将来能够得到七间玻璃大厅,四周围全是明亮的窗户,能够让我在其中办理公务。”

那个时代,这种条件可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,非得当官而且是当大官才行。终李鸿章这一生,他也确实一直把扬名立万、飞黄腾达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,正如其在赴试前所作诗句中所言:“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觅封侯。”

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最得意的弟子,一为李鸿章,一为俞樾。俞樾苦心钻研学术,在苏州曲园著书立说授课,被后人尊为一代朴学大师。李鸿章却是纯粹拿八股制艺当作敲门砖,跳入龙门之后除了有助于仕途的经世学外,学术方面的书连碰都不碰。

李鸿章曾为曲园题写匾额“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”(俞樾是浙江德清人,太史即翰林),时人评论道:“李少荃(李鸿章号少荃)拼命做官,俞荫甫(俞樾字荫甫)拼命著书。”

一个拼命做官,一个拼命著书,似乎都只各取了他们老师身上的一面,曾国藩对此也很无奈:“荫甫俞樾虽读书,奈过迂谨;少荃李鸿章英发,又奈不读书。”

虽然并没有能够得到曾国藩的完全认可,但后来的事实证明,能够给曾国藩的中兴事业帮上大忙的,还是这个“不读书”的李鸿章。

要当官就得会写奏牍,这是引得皇帝赏识和朝野关注的一个重要条件。李鸿章如此热衷功名,自然乐于在奏牍下功夫。刑部左侍郎吕贤基和李家是安徽同乡,与李氏父子也过从甚密,李鸿章便经常代吕贤基草疏言事。

尽管李鸿章自认文笔出众,但要想让所写奏疏立刻起到轰动效应,又谈何容易?况且他还不能在上面署名,即便有了那么一点影响力,别人也都以为出自于吕贤基笔下。

有一天,李鸿章在书肆闲逛,遇到了同乡某君。某君对他说:“你不知道省城(指安庆,时为安徽省会)已经失陷了吗?还在做这种无关紧要的事!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