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控明> 第二百六十章 大结局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六十章 大结局(1 / 5)

第二百六十章 大结局

崇祯五年,四月底。

李自成第一次向官军投降。

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从去年的年底开始,西北的造反军就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“大低谷”时期。

随着两辽战事的基本平定,朝廷可以更从容的抽调出更多军马,甚至能够直接从宣、大方面调动精锐明军过来参与围剿。

相对于军事上的劣势,更大的不利之处则是大环境已经变了。

在四个月的时间之内,朝廷连接两次大规模削减赋税,农民的生存状态出现了极大的改善,虽然还远远谈不上温饱,却已不是以前那种“不造反就活不下去”的紧迫状态了。

对于造反的队伍而言,这就是釜底抽薪,等于是从根本上掐断了他们的新鲜血液。

只要还能活得下去,谁又会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呢?

而年初的“移民实辽”政策,又是一记重击。

“移民实辽”政策是张宁一手搞出来的,最根本的核心只有一个:鼓励各地的破产农民去往两辽之地,年十四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按照丁壮计算,可以无偿分到二十亩田地,超过年龄限制的男子和女人,分到的田地减半,这就意味着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,就算是已彻底破产的失地农民,只要到了两辽之地,登基在册之后就能拥有五六十亩的田地,只要勤垦耕种,养活一家绝对没有问题。

虽然两辽是苦寒之地,终究可以白白的获得土地,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造反了。

于是乎,破产、失地的农民纷纷举家前往,甚至有很多佃户也直接跑了过去。

将内地的人口抽调到两辽,一来是为改善辽地的人口结构增加人口数量,再者也是为从根源解决西北民乱。

这个根本性的举措极大的改变了西北的状况,甚至有不少造反之人也做了逃兵,直接到两辽耕种田地去了。
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造反不仅没有必要,而且得不偿失,造成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