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都市言情>1991从芯开始> 第625章 使命的问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25章 使命的问题(1 / 5)

因为其可编程的特性,纵观整个可编程逻辑芯片的发展,无论是pal,gal,亦或是fpga,其诞生之初,便天然与某些无法大规模生产,但运用场景又多的专业领域相关。譬如航空,航天,航母……

在这些领域走向全面数字化的过程中,如果为一块没有什么数量需求、说不定还会随时修改的专用芯片去刻意流片,那成本怕不得海了去了。

因此,基于熔丝技术的可编程器件便应运而生。

熔丝技术,可以简单理解为,在一个设计好的逻辑门阵列中,只需要输出特定的电压,便能熔断这些逻辑门中的某些线路,从而使其逻辑门阵列变为可用,形成可用的芯片。

如果还不能理解,就把它当成一大片铺在地板上的积木。熔丝就是抽掉某些积木,让地上的积木变成可用的形状。

反熔丝技术,就反过来。

也正因为此,在初期,可编程芯片与单片机一样,是对国内禁售的。

历史上几个搞fpga的公司,无一不是从军队和航空领域采购起家,最后才逐渐推向民用市场。

而现在,即便是后世的fpga行业的xilinx(赛灵思)和altera(阿尔特拉)双雄,如今也是一副“小老弟”的状态。

截至今日,最先进的fpga也才不过一万个逻辑门。

原因很简单,搞fpga的都是些无晶圆厂的ic设计公司,一切都要看代工厂的脸色,而代工厂,则是出了名的开印钞机——有动不动就能良率到95%以上的、需求以百万千万计算的dram,asic业务,谁会正眼看fpga?

当然,fpga还有和单片机有功能重合等原因,所以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蛰伏状态,直到90年代末期才骤然爆发。

这其中有需求增长的因素,譬如基站设备等;也有半导体寒冬,能腾出产能;还有fpga能够更快地用上新制程新工艺——因为它不像专用ic那样需要有应用场景、高研发周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