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重建北宋> 0785、最后的挣扎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0785、最后的挣扎(1 / 5)

金兵第一次进攻汴梁城,张叔夜三万青州军在胙城一触即溃。他给自己寻找的失败原因,是因为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金兵第二次围攻汴梁城,张叔夜的十万大军一夜崩溃。他给自己寻找的原因,是因为新兵训练的时间太短。

其实真正的原因,就在于大宋君臣压根儿就不关心百姓死活,导致民心尽失,兵无斗志。

毫不夸张地说,整个大宋年间,是老百姓灾难最深重的时期,所以也是大起义最多的朝代。

宋太.祖乾德三年(965)三月,大宋立国仅仅两年时间,就爆发了绵州士兵起义。

从那时起,到北宋灭亡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,先后爆发数十次大起义。

尤其是方腊起义、杨江起义、张迪起义、高托天起义,不仅规模最大,而且直接敲响了北宋的丧钟。

宁宗嘉定十二年(1219)闰三月,张福、莫简领导红巾队起义。嘉定十六年(1223),蒋宗、杨德起义。理宗绍定元年(1228),陈三枪和张魔王起义,敲响了南宋灭亡的丧钟。

两宋年间,平均三到五年爆发一次大起义,把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、“民为重,君为轻”的真理,演绎得淋漓尽致,成为历朝历代最好的注脚,大宋朝也成为华夏历史最好的反面教材。

兵法云:上下同欲者胜。可惜大宋君臣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兵法原则,都认为百姓是可以随意捕杀的对象。

即便百姓迫于压力暂时忍怒不言,并不代表老百姓心甘情愿受奴役,不过是在心中酝酿更大的怒火,然后变成一座可以毁灭一切的火山。

“民可使道之,不可使智之;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
这是孔老二的名言,也是大宋君臣每天之乎者也的理论基础。

大宋君臣从来是把老百姓当作予取予求的对象,朝廷更不会主动和老百姓说清楚自己的意图。

加上朝中君臣绝大部分都想投降,担心老百姓把他们撕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