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书阁>历史军事>民国之文豪崛起> 036【周赫煊吾师也】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036【周赫煊吾师也】(1 / 4)

1923年初,55岁的蔡元培因“罗文干案”远走欧洲。

所谓“罗文干案”,就是曹锟为了推翻当时的内阁,强行挪置罪名搞出来的把戏。司法机关一次次判罗文干无罪,曹锟指使手下一次次抗诉。司法官员不愿意胡乱宣判,曹锟干脆把办案的检察官全部撤职,重新换上一批,结果还是判罗文干无罪。

说起来,民国时期真不缺坚持原则的官员,比如那两批顶着巨大压力维持司法公正的检查官。

可惜没啥卵用,最后曹锟还是强令检察长对罗文干提起公诉。

蔡元培就是那个时候走的,他对北洋政府彻底失望,干脆远赴欧洲游历治学去了。

本来教育部就缺钱发不起工资,全仗着蔡元培在维持,并在动荡的时局中,竭力为全校师生遮风挡雨。他这么一走,北大的日子就更难过,都盼着蔡校长能早些回来。

1924年底,贿选总统曹锟去职,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:“校长你快回来吧,那个王八蛋总统已经跑路了!”

1925年初,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,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:“校长你快回来吧,老段是个讲理的好人!”

1925年4月,北洋政府和法国签订合约,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:“校长你快回来吧,庚子赔款有着落了,这回是金法郎哦!”

1926年初,蔡元培终于回国,却始终逗留上海不肯北上,北大师生又致电说:“校长你快回来吧,国家可以没总统,北大不能没校长啊!”

1926年4月,张作霖派兵包围北大,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:“校长你快回来吧,这些当兵的好口怕!”

蔡元培不敢回去,他怕被吴佩孚给弄死。

吴大帅前阵子接受英文报纸采访时说:“中国有过激主义,始于孙文……北方则有蔡元培……中国年少之士被其所毒,非加遏制,则政府难安。”

吴佩孚虽然向张作霖妥协了,但他在北平还是很有势力,他认为学生闹事都是蔡元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